网站首页 > 投资时机> 文章内容

西海都市字报刊平台

※发布时间:2019-12-24 1:36: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手纹乱2019年是中华人民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一系列正确决策的下,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为全州经济的起飞积蓄了力量,投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70年来,海北州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额从1952年的0.001亿元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32.23亿元,年均增长17.43%。其中,1953年至1962年第一个十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0.16亿元;1963年至1973年第二个十年为0.24亿元,比第一个十年增长55%;1974年至1984年第三个十年为0.98亿元,是第二个十年的3倍;1985年至1995年第四个十年为5.97亿元,是第三个十年的5.1倍;1996年至2006年第五个十年为81.45亿元,是第四个十年的12.6倍;2007年至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5.5亿元,是第五个十年的9.6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投资增速不断加快,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分地区看。门源地区投资从1960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67亿元,增长151倍,年均增长9.1%;祁连地区投资从1960年的0.0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8亿元,增长146倍,年均增长9%;海晏地区投资从1960年的0.0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7亿元,增长217倍,年均增长9.7%;刚察地区投资从1960年的0.0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亿元,增长399倍,年均增长11%。

  从项目上看。为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全州各级各部门注重抓项目工作,实施和储备重点项目,施工项目个数和新开工项目个数逐年增加。全州施工项目个数由1960年的66个增加到2018年的258个,年均增长2.4%;新开工项目个数由1960年的66个增加到2018年的134个,增长了1倍,年均增长1.2%。

  从工业投资转型发展上看。70年来,海北州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调结构,经济转型发展逐渐。固定资产投资分产业看,2018年第一产业投资2.2亿元,比1960年增长1099倍;第二产业投资5.1亿元,增长127倍,其中:工业投资总量快速增长。1960年完成工业投资0.04亿元,到2018年完成5.1亿元,年均增长8.72%,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变化。经济结构由原先单一丰富的资源型产业向新型节能型产业及生态转移。第三产业投资24.9亿元,增长829倍。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重由1960年2.4比54.9比42.7调整到2018年的6.9比15.9比77.2。

  70年来,尤其是以来,海北州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通畅水平和通达深度,大力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配套发展水电,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城镇供排水建设及重点城镇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整体功能显著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1960年,全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仅为0.017亿元,占总投资的20.28%。到2008年达到12.87亿元,占总投资的49.3%。2018年达到20.4亿元,占总投资的63.3%。近六十年来,全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北州房地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08年的0.7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81亿元,投资总量累计达到19.52亿元,年均增长19.3%;竣工房屋面积累计达58.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达59.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累计达12.7亿元。州县中心城镇市容市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地域空间不断拓展,人居不断改善,州县中心城镇的品位和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70年来,海北州交通工作主要围绕构建“四个交通”,突出规范、协调、安全和引领“四个发展”,全力推进“四好农村”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示范试点建设的带动下,认真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总结、创新完善的原则,探索创新,强化管理,补充短板,依托项目支撑,狠抓交通运输工作,交通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州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州境内“三横四纵”的道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农村公技术等级全面提升、网络化目标已基本实现。建设、运输、管理、养护、安全及信息化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协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民生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交通瓶颈全部打通,所有的县乡道提升全面完成、所有的行政村通畅全面完成、所有的产业发展区配套道全面完成,实现了100%的自然村通达、100%的通水泥、100%的行政村通畅、100%的乡镇通等级油、100%的乡镇建成客运站点、100%的农牧业养殖种植园通水泥、100%的旅游景区通等级油、100%的工业园区通等级油、100%的乡镇、行政村通班车、100%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的“十个100%”目标,有力带动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四好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海北州境内公通车里程突破万公里达到10087公里,其中,一级112公里、二级391公里、1265公里、四级8319公里,比“十一五”末新增通车里程5026公里,网密度由“十一五”末的14.8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9.58公里/百平方公里。境内曼德拉至大通一级公宁缠垭口至克图段公、G341胶南至海晏高速公加定(甘青界)至海晏(西海)段、G0612西宁至和田高速公西海至察汗诺段、张掖至汶川高速扁都口(甘青界)至门源(克图段)段四条高速公正在建设中,G213祁连县城岔口至大通河改建二级公和G338海兴至天峻公克图至浩门段改建一级公、盘坡至大通河桥段改建二级公两条国道已开工建设;以州府西海镇为中心,国、省干线公为骨架,县乡道为脉络,外接内连、出口顺畅、辐射城乡、交通便利的“三横四纵”的公交通网络已形成。

  2014年12月26日,一个载入门源乃至青海历史的重要时刻,在16万门源人民满怀热情的下,兰新高铁开通运营,从那天开始,门源人民乘高铁出行成为了一种新的出行方式,更是将炙手可热的高铁经济带入了祁连山腹地的门源。

  高铁让门源这个高原县城发展加速,旅游景区开发,旅行社、宾馆、公建设、餐饮美食广场已成为全县投资的新热点。如今,门源高铁站已运营五年时间,高铁效应改写着门源回族自治县的交通格局,推动门源经济的蓬勃发展。

  2018年8月28日,距离祁连县城38公里的祁连机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从附近峨堡镇和阿柔乡赶来的牧民们穿着漂亮的藏服,大家扶老携幼聚集在祁连机场的广场上,脸上洋溢着笑容,内心充满着激动。因为那天,是青海第7座支线机场——祁连机场正式通航的日子。

  祁连机场的通航,大大缩短了“祁连与世界的距离”,从那天开始,作为我省的第一座旅游机场,人们出入祁连可以不再翻越达坂山,空中通道让“天境祁连”不再遥远。相较于五六个小时的舟车劳顿,40分钟的时间真是太快了。从此,祁连人将迎来“打飞的”的出行模式,祁连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众所周知,祁连县旅游资源丰富,森林、雪山、草原……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每年夏季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到来,但是碍于交通单一和途遥远的局限,祁连的旅游业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祁连机场的通航结束了祁连单一的交通方式,为祁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中国最美草原祁连,拥有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各类牲畜百万头,年产牛羊肉1万余吨、祁连大白毛1300余吨,是我省重要的畜牧业;同时,祁连县盛产黄蘑菇、鸡腿菇等野生蘑菇……这些物美价廉的特色产品也搭上了“神鹰”全国各地。

  “我们要紧紧抓住阿柔位于机场和县城必经之的天然优势,将全力打造阿柔部落等体验式的旅游,争取带动全乡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祁连机场通航时,阿柔乡党委副常培已经在计划今后的发展。

  祁连机场的建成通航,填补了海北民用航空的空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作为我省第一座旅游机场,该机场将成为推进海北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州的新引擎,拉近海北与全国和世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