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内容

婴童行业背景介绍

※发布时间:2021-1-28 12:03: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卧铺车上的冲动1990年的中国,婴童行业刚刚起步,国内还很少有母婴用品店,、婴儿、奶瓶推车……这些现在看来的常规产品,那时还是稀有产品。当时广州医院附近已有婴童店,但面积非常小,产品几乎都是货,没有规模化可言。但在这10年中,不少港台及国外的婴儿产品陆续进入中国,让我们中国的家长开始认识到了婴儿奶瓶、婴儿奶粉、婴儿米粉等产品,随着这些产品的进入,国内部分企业也开始了内销之。产品丰富的同时,渠道也在快速发展,京沪及各省会城市开始出现规模不大的宝宝店。但店面积大多在50平方米以内,并以夫妻店居多,当时虽然珠海爱婴岛已有2000平方米的店,但全国只此一家,整体产业并未形成规模。

  婴童店遍布全国一、二、城市,、上海、广东、江苏、四川、山东、湖南、浙江、河南、辽宁、新疆、福建较为成熟。2008年始,1000平方米以上的婴童店成为主流,在各大城市竞相开幕。4000平方米的店也不少,旗下门店超过30家的连锁企业有20多家,部分婴童店已深入乡镇。大卖场、精品店、便利店、目录直销、网络销售等多种营运模式并行。此时,亿元级婴童连锁达17家以上,最高达7亿,有五家婴童连锁企业接受15亿以上风险投资。商品方面,涵盖衣食住行用育乐各个方面,品牌众多,单单参加2008年时尚育儿CBME孕婴童展的品牌就有753个,是2001年的30倍,大部分厂家销售额逐年递增,渠道与产品空前繁荣。

  从上得知,婴童行业在经过20年的成长与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不同的区域也自成格局。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行业整合与产业升级,在这里离不开市场需求、产品创新、行业秩序、业态标准这几个关键词。市场需求与每个婴童企业的努力相辅相成,婴童店在不断满足每个宝宝不同的需求,同时各种各样的新式产品又在挖掘市场的新需求,不断更新着育儿生活的模式。下面,我们先从剖析市场开始分析。

  按国际惯例,人均P达到五千美元左右,婴童经济就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发展阶段,不少中国沿海城市都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而且中国的育儿观念与欧美国家大不同,中国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是“421型”的。中国婴童经济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

  据数据统计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婴童经济便以年增长率超过30%的高速度在“奔跑”,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婴童产品消费大国。

  国家人口计生委曾表示,自200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四波人口生育高峰,每年新增宝宝数量在2000万左右。按照新生儿出生数量进行累积计算,目前全国0至6岁婴幼儿数量约1.08亿,高峰期预计将持续到2015年。 与这一波“婴儿潮”同时涌动的,是婴童消费的加速和升级,“养一个孩子到底得花多少钱?”已成为年轻父母们最热门的话题。一位资深的童装品牌招商人员给时下年轻父母算了一笔账,“一个婴幼儿,家长每月花在他身上的钱约有2000元。尿不湿2-3元一片,每月就要花掉400-500元;900克奶粉一月需要4罐,每月约1000元;再加上服装、早教等等花销,可以说,一个家庭最大的消费就是孩子。”

  据婴童行业协会权威测算,目前婴童消费占到家庭总支出的30%,2010年整个婴童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直指2万亿。在各大门户网站关于“金融危机下最不可能减少的支出项目”的调查中,“育儿支出”一直位列榜首。这是基于婴童经济有着顽强“亲子文化”做支撑,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投资也不会减少。

  孕婴童用品市场最大的特性在于其购买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分离,消费者是婴幼儿与小童,但购买者却是妈妈们,概括地说,孕婴童用品市场属于典型的“代位消费”市场。所以在探究孕婴童用品消费及特性时,研究的对象往往是25~35岁的年青父母。现今作为商品选购主体的年轻父母大多出生于80年代以后,也即“80后”群体。

  “80后”已经大大有别于传统50后、60后、70后的父母形象,他们把朴素、节俭等古老像破衣服一样抛进了垃圾桶,“”地跨入装修越来越高档时尚的婴童用品专门店中刷卡消费。相较上一代母亲,这代多数是独生子女,经历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下长大,并且深受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自然而然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同时不会有太强的储蓄绸缪意识,认为享受优质生活更为重要,她们乐于花大价钱为自己和孩子消费、购物。

  况且,“80后”群体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其中的城镇人口有43%取得了大学学历,远远超过全国5%的水平。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一开始薪金便高于全国平均水准25%,而且年薪增长率达到20%,可以说,处于25~35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其购买力在中国是最强的。

  因而,80后年青父母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孕婴童零售市场乃至整个产业的格局,并赋予该产业市场崭新的消费特征。

  以婴幼儿奶粉、孕妇装、婴童服饰为例,近年来,中高档商品市场年增长约26%,高档市场增长17%,而中低档产品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

  从终端销售数据可以清晰判断,整个产业处于“数量型消费”向“品牌型消费”的拐点,无论是孕产服饰、用品,还是婴童类衣、食、住、行、育、玩、教等各门类林林总总的商品及服务,80后父母们已经用钞票作选票评选出她们认可的“品牌”。

  准妈妈们一边想着怀孕只有一次,不能亏待自己,一边的提着装满了价格不菲的时尚孕装、洗护用品、产后束身美体内衣的购物袋;婴童用品更是一件都不能少。孩子怎么能混用大人的东西呢?可不能委屈了我家宝宝,年轻妈妈在一起闲谈的几乎都是这种话题。婴童用品的消费较少特别的功利色彩,喜欢就是全部。对父母来说,消费高低是带给孩子幸福的首要标准。在中国,我们素有储蓄的传统,无论是结婚还是生育下一代,都是家庭消费支出的重中之重。一对新人结婚,2个家庭结亲,6个成年人6个“钱夹子”(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全为一个“小太阳”买单。种种利好因素迅速催熟中国的孕婴童用品大众化消费市场。

  过去只有去百货商场才能放心购物的习惯渐渐被一站式购物(及服务)、目录购物、网购取代。因为一站式购物的母婴用品专门店品种繁多、价格带宽泛、营业人员专业性导购,灵活多样的促销、贴心的会员服务等一系列的要素捕获了80后父母的心,更有效节省了她们四处逛街选购的时间与。同时,他们对育儿知识的需求强,所以很多并没有太多经验的新妈妈需要专业导购人员的服务与知识传递。偷懒的妈妈干脆走都省了,要么在网上下单,要么拿起厂商的目录,打个电话就有人敲门送货。

  所以,每个地区不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母婴产品消费群体都将把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售中售后服务、专业知识性、购物的便利性视为重点。婴童企业与婴童店只有紧抓这些重点,才能“俘获”妈妈们的心。

  婴童产业相比其他产业的低风险性特点,吸引了许多外来行业资本的投入。零售大卖场,互联网等行业的资金与人才都纷纷来到这一块肥沃的土地里“生根发芽”。他们一般都“财宏势大”,高姿态步入并占领市场,然后进行复制。加剧了行业竞争,但也带来更多机会与资本增长点。连锁化已成为大势之趋,并“越演越烈”,不论他们是从传统婴童店发展起来,还是从其他行业转型或整合过来,都在往连锁化的上奔跑。据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10年,销售过10亿的区域连锁将达40家左右,销售过百亿的全国连锁达10家左右,覆盖中国内地、东南亚、港台的连锁2家左右。

  大型婴童链锁企业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能不断增加,不仅仅因为婴童行业市场潜力巨大,还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习俗观念所影响的消费习惯都相差甚远,所以地区性“壁垒”是存在的。这让区域性垄断成为现今婴童行业其中一个竞争特点。一些小城市和县区都有他们的领头羊。

  区域性精品小店的存在价值在于便利性和专业性,竞争的优势就在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他们最能掌握当地的消费情况,同时大型链锁企业不会介入,由于资本运作成本高,需求客单量和客流量大的原因,他们的分支暂时不会深入到一些三四级县级市场,造就了区域精品型婴童店,让他们“活得非常滋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婴童产业虽然处于奔跑状态,但相比之下,国内婴童产品的消费结构却显得有些“跟不上国际步伐”。因为据了解,在美国,家庭用于婴童产品消费结构中,有50%会用于玩具,饮食占30%,用品、服装各占10%。但在中国,玩具消费只占总支出的5%,饮食却占50%以上。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与恩格尔系数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相当的距离,但基于中国带有强烈“亲子文化”的婴童消费倾向,父母即使自己不吃不用,也不会亏待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投入程度超过国外的父母。所以,关键点就在消费观念上。根据婴童协会的调研,中国正常的消费比重应该与美国目前的结构类似,但中国父母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观念还仅处于萌芽阶段,需要企业、产品和行业协会等去进行消费引导。婴幼儿教育与智力开发将是一块不亚于物质生活的重要的大蛋糕。所以更广理解婴童产业,除了最受关注的制造业,保姆、亲子课堂等婴幼儿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婴童行业协会会长谢宏指出:婴童企业应完善产品结构,加强资源整合,让奶粉、童装、玩具、书籍、动漫形成一整条产业链,才能牢牢扣住市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