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鲁山县残疾老人闫玉峰:笔耕不辍50载 做乡土文化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1-1-7 9:12: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他是教师,他是基层干部,他是,他是时代的本身……在平凡中非凡,他人格熠熠;因坚守而伟大,他贡献赫赫,他就是鲁山县闫玉峰,一个有着51党龄的老。作为鲁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员、鲁山县研究会会员、鲁山县历史征集员、鲁山县作家协会会员、鲁山县墨子研究会会员,他一生都在默默无闻,用笔丈量自己生活的土地,记录当地的历史脉络.他笔耕不辍50年,成为当地乡土文化的一本“活教材”。

  他倾情乡土文化,创办第一家“农家文斋”和“乡土文化传承室”,“农家文斋”里面陈列着闫玉峰多年来的所有作品,同时也珍藏着各种历史资料和图书。闫玉峰说,他之所以建“文斋”,不仅是为了把自己写下的史记永久保存,同时更是为了便于日后查阅资料和加强村民的文化。他创作的题材既有党史、文史、诗歌、戏曲、散文等家国情怀的内容,又有咏颂当地熊背乡大年沟村发展特色产业、展现青山绿水等方面翻天地覆的变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乡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他孜孜不倦,无怨无悔,是乡土文化的传承守望者,为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默默地奉献着。

  2019年10月24日,鲁山县文联、县政协文史委、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县民协联合在熊背乡大年沟村为闫玉峰举办授牌仪式,命名他的“农家文化传承室”为“鲁山县乡土文化传承”。他沿着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步伐,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属于他的任务,他默默践行初心,用行动解答了什么是的;什么是与担当。

  “1947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年,解放军陈谢兵团挥师豫西,11月23日解放县城。后豫陕鄂边区后方工作委员会、豫西区进驻鲁山……”6月19日,鲁山县西南的熊背乡大年沟村73岁退休老闫玉峰老人抱着一摞材料,在“鲁山县乡土文化传承”展厅里,向记者如数家珍地介绍鲁山县党史。这位腿脚不便、走苟腰的七旬老人,仍记忆清晰、声音洪亮、有条不紊地。

  这个屋子,既是“鲁山县乡土文化传承”、“鲁山县家庭党史展览室”和“鲁山县档案局档案进农家示范室”,同时,也是闫玉峰老人的家。党史展览室于2019年10月份由老人一手创办,其中,三个房间被用作展馆,分别展现党的大事记、党的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资料、鲁山县政协会议等内容。

  闫玉峰老人1969年7月1日,党龄已有51年。历任大年沟村教师、会计、村文书、村主任职位33年。2003年开始从事党史收集工作。2007年,他自费建成鲁山县第一家家庭党史馆。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广泛收集、查阅资料,想方设法地把一些事迹保存成册,图文并茂宣传党史、军史书籍200余册,征集党史、历史、新闻资料三大类500余页。

  “很多鲁山县历史上的问题,县里边的人都要专门来问我哩。”闫玉峰老人颇带自豪地说。在闫玉峰老人整理的众史资料中,其中《红二十五军万里长征途经鲁山片段》一文不得不提。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红二十五军长征时途径鲁山的详情:“部队过来了,都是穿着灰色的军服,有的战士军衣被荆棘扎成条条,也有个别战士还穿着露脚趾的破军鞋……红二十五军把经过的村庄打扫的干干净净,给住户水缸挑得满满的……”

  1965年,闫玉峰被分配至熊背乡晒衣山村买庄当教师。因学校地处鲁山、方城交界,所以他经常翻越晒衣山,去周围村庄宣传思想。有一天冬夜 ,他同村里老支书孙成德翻山,老支书对他说,夜间翻山,我给你一件东西,讲一段故事给你壮胆。这段历史是老支书的奶奶讲给老支书的,正是红二十五军过鲁山的历史。随后,老支书拿出一把刺刀送给了闫玉峰。这把刺刀是老支书的奶奶救济二十五军的士兵得到的纪念品。刺刀几经辗转,又回到了闫玉峰的手上。时光荏苒,闫玉峰把刺刀保留至今,红二十五军的故事却也铭记于心。

  后来,国家号召重走长征,闫玉峰老人自告奋勇,先是拜访了老支书,又在老支书的带领下走访了陈家庄、大坡头自然村等地,梦见别人剪头发往返奔波50余公里,沿途采访十余人,完成了《红二十五军万里长征径鲁山片段》。

  闫玉峰老人说:“那年的红色采访,我已身患严重的高血压,半月板损伤等病症,走一瘸一拐,一步一颠,但是想起来红军战士长征的艰辛,‘不忘初心,牢记’的旨,我身痛但心甜!此举也是一个老的义务和担当吧。”

  作为鲁山县作家协会会员,闫玉峰老人写作,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十几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闫玉峰老人专门有一间屋子陈列着自己的作品资料,其中在“我的风云录”里面,记载着熊背乡的“名人”轶事。曾经,和闫玉峰同村有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的无名英雄,叫王金照。为了把王金照老人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他从采访到写作整整忙了一周多,为王金照写了上万字的人物事迹。“我采访完,老人没过多久去世了。我要不去把他写下来,时间长了,后辈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家乡有这位英雄,那该多可惜!”闫玉峰说。

  闫玉峰老人倾情乡土文化。他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2004年,他自费创办了鲁山县第一家“农家文斋”,以宣传乡土文化。在县政协文史委指导下,16年来撰写“三亲”文史资料82篇,1231页,其中二十余篇在“鲁山文史资料”“鲁山县情”《鲁山》、《平顶山晚报》上发表,四次被县政协授予“优秀文史员”称号。在2011——2014年期间,闫玉峰向的《中华儿女》专刊推荐鲁山优秀人物,其中“教坛苍鹰闫清泉”一文获得通讯类银;“赵恩来和他的烧伤专科”一文获得通讯类优秀,此文并在2012年的《中华儿女》海外版转载,推荐的二人都参加了第十一届、十二届在的授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

  闫玉峰老人也致力于宣传鲁山优秀人物,共撰文438篇、4216页,不少文章都在知名上发表。

  据他粗略估计,目前作品字数已有70万字,其中,发表的代表作党史四篇、文史两篇、诗歌三篇、戏曲四篇、散文一篇。

  “散文咱写的不行,只发表了一篇,这得承认。”闫玉峰老人指着自己唯一一篇发表的散文作品《羊倌王花》严肃地说道。

  闫玉峰老人倾情乡土文化,他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闫玉峰老人家里面积虽大,但是房间多是自己成的简易房,高度都很低。写作的书房有两处,一间是封闭屋子,一间是用棚子搭成的半的室外书房。用闫玉峰老人的话讲就是,夏天屋里热了,就在外边写。书房整体的布置都带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一把破旧不堪的椅子,自制的简易书桌,大磁茶缸,贴着毛的画像的矮墙……这里便是闫玉峰待得时间最多的地方。

  闫玉峰作为土生土长的熊背乡大年沟村人,后来又在村子里面担任文书、村支书,对于大年沟村,他有种特别的感情。

  2015年,大年沟村确立了以血桃为支柱产业后,闫玉峰老人撰文“人杰地灵年沟赞”220句巨作,全面展示了大年沟村史。后来又配合当时驻村的第一邢艺贯,为村子网站撰写了配文——《十字咏诗颂年沟》、《中山寨与大年沟血桃》等介绍村里人文典故与风土人情的文章,把大年沟的血桃推向全国,助推了脱贫攻坚。他又写了推荐鲁山县董周乡“五里岭酥梨”和鲁山县熊背乡宝山村“黑油栗”特色产业,“藏龙卧虎颂宝山”200句、“四棵树人杰地灵”250句、“人杰地灵线句。闫玉峰老人所作诗句通俗易懂,内容涵盖乡镇村落、乡村历史、地理风貌、传说、发展历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古迹、特色产业等方方面面。

  “喜逢盛世党开创,梦呈中华再辉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闫玉峰老人家里“照壁”上老人自己写上去的,看他的眼里,自己虽然上了年纪,但仍属于“风流人物”。

  闫玉峰老人右腿不便,每走一步很是,后来又因患面肌痉挛,左眼又看不清东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整天奔波于采访和写稿之中。闫玉峰老人对记者说:“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希望这些年,能为村子再多做些事情,只要组织需要我,我就会再拿起笔,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推动力,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闫玉峰老人作为根植于乡村厚土中的乡村文化人,他懂得农民的喜怒哀乐,知晓农民的文化取向,深知乡土文化的价值所在。闫玉峰老人身体力行,让乡村生活更加充满内涵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中为乡村振兴奠定的基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